2015.11.22
嘉義新港。板頭村的板頭社區之板頭阿兄
睡到自然醒的早上,今天要去嘉義新港的板頭社區~~
田田和家人之前有來過,這次特地帶還沒來過的我到這看看^^
路程大概40分鐘以內,不算非常遠,GO!
車子直接開到了--板陶窯交趾剪黏工藝園區,
我一開始以為我們是要來這裡,門票100/人,可抵園內部份消費,
園區裡有餐廳也可以做DIY,而且整個園區頗大的,很多東西可參觀,
但在路上看到看到這附近也是可以走走晃晃,所以我們後來就決定不進去了,有緣再相會囉~
(嘉義縣新港鄉板頭村45-1號、45-2號;05-7810832; )
板頭擁有獨具特色的交趾陶及剪粘工藝,
這兒的從藝業師位居全台之冠,因此有「新港剪粘交趾巢」美名;
早期這兒還是原住民笨港社的家,四處可見奔馳的梅花鹿。
板陶窯這個區域有點在中間位置,往前約一公里多還有三個景點可以看,
這邊到處都是租腳踏車的商家,所以有興趣的可以騎車順便去探點~
時間邁入中午,都十一月底了,天氣熱得跟夏天一樣= ="
看到這邊有一些攤販和店家,我們決定去覓食了!
短短一條往車站的路上,就有好多的椅子,馬賽克磚拼貼而成的石椅太可愛了啦~
還有三座跟花有關的作品,很漂亮但我不是很了解內,這個就是交趾燒嗎!?
走在樹下很涼爽,陽光灑落樹林間也是一片風景。
板頭厝車站
這邊也是曾經有火車站的,不過現在已經成為舊鐵道了。
裡頭有一些介紹
再往旁邊一點就進入--板頭阿兄文創園區,
有一些攤販賣著在地特產,還有一些店家賣吃的,風景也滿漂亮的。
這面是很適合拍照的牆XD
板頭社區的導覽圖應該是用當地著名的交趾燒剪粘而成吧,這個圖看起來就很有質感呀!
後來我們進到『板頭阿兄』裡去,看賣什麼就吃什麼吧。。。
天氣還很熱,所以還很適合吃涼的。
土豆乾是在地特產喔,試吃吃起來還不錯~
裡頭有一家--不老翁懷舊柑仔店,會讓人想起小時候的雜貨店,
這邊也收藏滿多帶有懷舊風格的傢俱和擺設,挺有趣的。
賣鹹食的攤子,種類不是很多.....
只想吃飯,所以點了滷肉飯,好像35元,
不會難吃,但就是很像家裡煮的口味,哈哈哈很不像外面在賣的。
吃飽飯後決定吃個甜食,板頭黑冰(加料) 40元,
上面那層粉是黑糖,下面有綠豆、粉圓和煉乳,糖水好像是用黑糖冬瓜,
沒吃過這樣的冰,但上面的黑糖粉出忽意料的好吃,口感很微妙,這冰還不錯吃!!
吃完之後,發現這區也差不多結束了,
因為我們之後還別的地方要去,所以不打算在這裡騎腳踏車,
我們就直接開車前往下一站囉!
來到『交址剪黏大壁堵』,沿著河堤走,到北港溪的鐵橋隧道下,
牆面上有連續三幅巨大的交趾、剪黏壁畫,我只能拍部份啦,沒辦法拍出全圖-.-
位在這間的是是"古笨港原鄉四季",此創作擷取苦楝樹四季分明的意象,
呈現春花、秋葉、綠果、冬枝的循環美感,並象徵工藝文化在臺灣的永續傳承。
在花瓣中,還可以看見栩栩如生的鳥兒和昆蟲,此作品為目前全台最大的剪黏壁堵作品。
往左邊走到隧道下,是呈現"仲夏夜之夢"的牽牛花~
最後一幅有點遠,決定最後再去,
先上樓看『古笨港戶外考古園區』,
在以前,鐵橋跨越的北港溪床為古笨港遭洪水淹沒地區的歷史遺址,
民國91年文建會委託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考古調查。
這一面牆上有滿滿的說明
還有當時挖掘出的古笨港文化遺物
這就是『百年復興鐵橋』,建於明治44年(西元1911),早期用來運送甘蔗原料。
復興鐵橋軌距為76.2公分,只有國際運行軌距的一半,俗稱「五分仔鐵道」,
橋樑全長878.63公尺,是現存五分小火車鐵橋最長的一座,到民國71年才停駛。
兩者相距不遠,上頭視野很好,一覽無遺,
在這,可同時了解「鐵橋」與「北港溪床」考古地點的重要性以及
在古笨港發展史上的多層歷史人文意義。
來到最後一幅壁畫,此為呈現"三醉芙蓉"的山芙蓉。
這三幅作品被社頭居民暱稱為「板頭三朵花」。
很適合散步或騎車郊遊的板頭社區,有空也來晃晃吧~