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7.01.01
鹿港。龍山寺+摸乳巷+鶴樓別墅
2017年的第一天,和朋友一起去鹿港!!!
雖然知道連假人潮一定很多,但我們還是來了~
感謝好友媽媽載我們到附近,讓我們不用一大早趕著搭公車,還能悠閒地吃早餐XD
鹿港是個古色古香的小鎮,但我通常想來都是因為想吃這邊的牛舌餅了,
這邊的牛舌餅是有厚度的餅,跟宜蘭的餅乾不一樣,我個人非常喜愛鹿港的牛舌餅!!
太接近老街車輛就非常地多,所以我們在外環周圍下車,映入眼前的就是"龍山寺",
說實在我這天之前也只來過鹿港兩次,但都只在老街附近轉而已,附近都沒好好走過,
沒想到這邊竟然也有座龍山寺~
是台灣龍山寺中(共5座)保存最完整的建築,也是國家一級國定古蹟喔!!
這龍山寺竟然還有官網,實在好厲害,想知道更多有關資訊可上官網查看喔~
http://www.lungshan-temple.org.tw/
鹿港龍山寺始建於明末清初,於清乾隆五十一年(一七八六)遷建現址,歷二百三十餘年;
目前鹿港龍山寺的建築大體保留自清道光、咸豐年間重修時的舊貌。
鹿港龍山寺戲台上方藻井結構,是台灣保存年代最早且最大的作品。八卦藻井設立於戲台上方,具有演戲時共鳴的效果。
鹿港龍山寺之肇始,應係泉州先民移民來台時,自安海龍山寺迎請觀音菩薩佛像,於鹿仔港舊河道邊結廬為寺。
鹿港龍山寺佔地一千六百多坪,為三進二院七開間的建築格局,
分為山門、五門殿(含戲台)、正殿(含拜殿)、後殿。
寺廟建築規模宏大,格局完整,是台灣傳統建築中最具有藝術、建築與工藝等完整歷史價值的作品之一。
鹿港的龍山寺大修過數次,但跟很多寺廟的修繕風格不大一樣,不是變得金壁輝煌,
而是保有傳統的樣式,就像它最初的樣子吧~
我沒去過台北的龍山寺,而倒是先來到了鹿港的龍山寺,
這裡沒有很多的進香人士,在裡頭走走看看也滿愜意的^^
離開龍山寺,我們隨意走,並沒有特意要往哪個方向去,
今天的中山路就是以前的鹿港主街「五福大街」,共有五個街區:
長興街、泰興街、和興街、福興街、順興街。
我們走的這條好像是走到了石廈街、長興街附近。
位在石廈街內的「復興宮」,主祀韋府千歲。
那這條應該就是石廈街了,這條不是熱鬧的街道,所以沒什麼遊客,
對面的老街巷弄很有歷史氣息呀~以前的紅磚瓦建設局其實滿美的!
放上一些去年11月來的照片,那時候就是往鹿港老街的方向走。
「半邊井」,一半在門裡一半在門外,供鄰居過客汲用,發揮了敦親睦鄰傳統美德。
平日的老街,店家大都沒開,冷冷清清的,但走起來非常舒服XD
我第一次是假日來,人整個爆多,走在老街就是被擠來擠去,超討厭.....
「鹿港公會堂」,西式會堂建築,建於1928年,現為縣定古蹟。
有經過天后宮,但香客很多,煙味瀰漫我實在無法久待....
吃飽飯後準備要走去摸乳巷,巷弄亂亂走,走到了這「鶴樓別墅」,
裡頭好像在整修,目前無法進入。
始建於清光緒年間,為鹿港錢莊富商王氏家族所有,為佔地四百餘坪的閩南傳統豪邸。
門前的大樹竟然有棵是楊桃樹,超酷的啦~~~
抬頭向上望,還真的能看到楊桃也!(哈對於楊桃的產季不太了解
別墅的門面看起來非常氣派,我們在石椅上拍了好多張照。
日治市區改正,改建歐風市容門面蔚為風潮;鶴樓別墅亦將其原有閩南風格門面,
局部修改為希臘柱式及羅馬拱券的洋式風格,所以我們才看到了這多元化的建築風格~
走呀走地,我們走到了摸乳巷,
是由兩棟長型房屋中間所形成狹窄巷道,最窄的地方不及60公分。
並不是全段很都窄,而是有一小段不到60公分,
假日人好多,不好意思在裡面逗留太久,因為停下來拍照就會影響到兩方要通行的人。
一下就走出來了,我上一次來是從這邊的巷子進來的。
摸乳巷離老街有一小段距離喔,兩次要去都找了好久@@
逛完老街不妨來一趟摸乳巷看看唷~
這天的鹿港行還去了別的地方,請待下回分解XD